紅色文化
紀錄片《八一南昌起義》生動再現(xiàn)石破天驚第一槍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5集紀錄片《八一南昌起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該片以宏闊的視野,講述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chǎn)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而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再次詮釋了這場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
反映南昌起義這段歷史的影視作品非常多,而且視角多樣。在紀念南昌起義爆發(fā)95周年的當下,如何將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敘述好,是個難題。據(jù)悉,《八一南昌起義》攝制組懷著對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籌劃,在認真研讀南昌起義史料的基礎上,進行廣泛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走訪權威專家學者及朱德、賀龍等起義領導人的后人,千方百計地搜集挖掘鮮為人知的寶貴史料。難能可貴的是,攝制組尋找到了粟裕、蕭克等南昌起義親歷者珍貴的原始聲音、影像資料,增添了該片的可信度和觀賞性。
《八一南昌起義》以獨特的視角,用“風云突變”“云集九江”“槍聲響起”“英勇轉(zhuǎn)戰(zhàn)”“會師井岡”5個篇章生動再現(xiàn)了這場偉大起義。該片用大量翔實的文獻和影像資料解答了一系列問題:面對國民黨內(nèi)反動集團叛變革命、揮舞屠刀血腥殺戮的暴行時,中國共產(chǎn)黨人采取了怎樣的態(tài)度?在眾多城市中,起義為什么會在南昌爆發(fā),并成為打響第一槍的地方?這其中經(jīng)歷了哪些決策過程?為什么當時還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員的賀龍,擔任了起義總指揮?為什么起義定在凌晨?為什么后來提前兩個小時舉行起義?為什么在沒有友軍支援、沒有兵員補充、沒有彈藥補給的情況下,起義部隊要長途遠征廣東?當起義部隊南下廣東、轉(zhuǎn)戰(zhàn)湘贛后,朱德如何保存起義部隊最后的火種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八一南昌起義》真實客觀地向觀眾呈現(xiàn)了南昌起義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真實反映了南昌起義的時代背景和殘酷的中國革命斗爭實踐,努力還原了南昌起義從籌劃、發(fā)動、勝利,到南下受挫,再走向新勝利的歷史原貌。在此基礎上,該片生動闡釋了南昌起義不僅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更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
此外,該片還展現(xiàn)了一大批珍貴歷史檔案——
賀龍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名義發(fā)表的《告第二方面軍全體官兵書》:“照得本部各軍,富余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義,原為救國救民。轉(zhuǎn)戰(zhàn)千里來粵,只求主義實行……”這篇文獻開宗明義地講清楚我們起義部隊是要干什么,向大家聲明軍紀。
1927年1月24日,擔任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的劉伯承在瀘州發(fā)布的《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布告》,告示全體軍民要聽從指揮、服從整頓。瀘州、順慶起義在軍閥的圍剿分化下失敗,卻為之后共產(chǎn)黨人發(fā)動武裝暴動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周恩來在起義部隊處境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向黨中央撰寫的《向潮汕進軍的問題》的報告。
劉伯承親手繪制的“由南昌到廣東經(jīng)過路線略圖”。地圖清晰而詳細地標注了江西、福建、廣東以及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可能經(jīng)過的城市和道路,有些地方還用小數(shù)字標明了距離。
江西民眾慰勞前敵革命將士委員會時,捐款給起義部隊的收條以及回信。南昌起義勝利后,南昌各界人士掀起慰問熱潮。收條的內(nèi)容是:“今收到貴會慰勞革命將士捐款壹萬元正。”回信的內(nèi)容為:“昨日收存貴會轉(zhuǎn)來之慰勞捐款,已由本會黃道、羅石冰兩常委分別送交11軍與20軍兩政治部主任領收代為分發(fā)。”
1933年《紅色中華》刊載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每年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紀念日的相關文章。
1949年3月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通過毛澤東起草的《關于軍旗的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應為紅地(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p>
該片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往期《國家記憶》欄目的紀錄片有所不同,把主講人出鏡解說變成不出鏡解說,主講人的畫面空間變成檔案文獻資料展示。這種處理方式讓鮮活的文物檔案說話,增添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及歷史厚重感。
5集紀錄片在對南昌起義作全景式展現(xiàn)的同時,突出了南昌起義功在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功在風云激蕩煉初心、浴血榮光鑄軍魂;展現(xiàn)了“聽黨指揮,堅定信念”是人民軍隊建軍大業(yè)基石的主題;彰顯了新時代的人民軍隊肩負使命踏崢嶸、百煉成鋼建偉業(yè)——八一軍旗,屹立不倒!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縱觀紀錄片《八一南昌起義》全片,其史實準確,表述公正客觀,是融史料文獻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紀錄片,值得細細品味。